今天新聞

人壽公司以53.6億的高價標下國有土地

房市經理人推估若要打平成本

未來推案只少要每坪120萬以上的價位

另一篇新聞

政府日前通過放寬保險業投資不動產金額上限

但事實上早在政策放寬之前

各家壽險業者早已紛紛進場大買商辦

於是我終於明白

也許我也是推升大台北不合理房價的幕後黑手之ㄧ

怎麼說呢?

 

央行總裁目前才在立法院答詢

未來半年物價平穩 會維持目前的低利率政策

以刺激經濟成長

日前去銀行辦事時

小姐表示九月有很多人打電話來詢問

我手上剛拿到另一家銀行小姐給的壽險投資

這家銀行也在促銷同樣一家壽險公司的同一種產品

問她為何是近日才有詢問

她答有聽說央行會再降息

這是在彭淮南的新聞出來之前我聽到的

 

不論小姐給的資訊是真是假

我的解讀是

央行是去年第四季調降存款利率

一年後

定存族即將在今年第四季面臨原較高利率到期的問題

於是紛紛尋求較高報酬的投資方式

這才是為何近日紛紛詢問的原因

 

而銀行為化解龐大資金所帶來的利息付出

所以並不希望客戶辦理定存

不是要客戶買基金

就是近年來促銷的保險

這才明白為何保險公司總是不斷的推出所謂的

高於市場定存利率的保險

一度懷疑是否就像老鼠會

以新吸取的保險金來抵銷過去的保險支出

原來還有大財團在房市上的投資

只是房地產在被炒高之餘

建商的成本增加

還有合理房價的生存空間嗎

而去年的金融海嘯之下

壽險公司是風聲鶴唳

怎麼才過不久

大家就紛紛賣保險賣的不亦樂乎呢

是全球景氣真的復甦

還是大家太過樂觀?

 

想到如果我是央行總裁

我也不會調高利率

由我所見

目前的財富是由過去所謂的台灣經濟奇蹟累積的

所以財富集中在中高年齡層上

這些人投資保守

也不會玩所謂報酬率較高的投資槓桿遊戲

所以銀行存款氾濫是一定的

另一方面

隨著近十年來的經濟不景氣

進入職場的年輕一族

起薪低 更不用論有辦法存到買房子或開店的本錢

利率低之下

才能負擔銀行的貸款利息

所以想到這裡

我好像也可以明白彭懷南的作法了

 

股神巴菲特年初呼籲大家進場撿便宜

之後卻說自己下手太早了

但不久之後

大家又說

不愧是巴菲特

危機入市有投資眼光

寫到這兒

我想或許我也該學學他

無畏金融海嘯

勇敢的繼續買保險吧~

而大台北的房價

套句一部多年前的電影"危險關係"

男主角在玩火玩過頭後說的

"It's under my control~"

它也是長期以來貧富不均差距加大的後果

這又是另一篇故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